理解始于误解 cover

理解始于误解

如果他们没误解你,那可能是你还不够有趣

和一位朋友聊起产品理念传播的一些思路,他和我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

误解,是好的,起码对方记住了你。

他的这个观点让我想到一个概念叫:认知惯性。对于个人关系来说,那些误解你的人,比那些遗忘你的人对你更为重要。

误解有时像一颗钉子,它强硬地钉进对方的记忆里,尽管可能是以一种扭曲或片面的方式存在,但却牢牢占据了认知的某个角落。相比之下,遗忘则如风吹过沙滩,未留下任何痕迹。误解者的脑海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你”,这个“你”即便未必是完整或真实的,却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持续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误解有时会被修正,有时则会加深,但无论如何,它都会促使对方不断地重新思考你和你所代表的理念。

认知惯性使得误解成为一种“存在感”的象征,它证明了你已经突破了人们的防御机制,渗透进了他们的思维领域。对于传播者而言,这种存在感是极其宝贵的,它意味着你在信息的茫茫大海中激起了涟漪。误解虽然带来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重新解释和深度沟通的机会,为建立更加稳固的理解和信任铺平了道路。

在这种意义上,误解不仅仅是个错误,它更像是认知的起点。理解往往始于误解,因为误解迫使我们去澄清、去反思、去追问。每一个误解,都是一次重新界定自身的机会,它推动我们不断地调整表达方式,修正认知的误区,并逐步构建更为清晰和准确的沟通桥梁。这样看来,误解不再是负面的,而是一种沟通的必经之路,是通向理解的第一步。

按照这个逻辑,新的理念传播关注两个点:

  1. 如何让对方产生误解?(使用脑中既有的知识与逻辑概念)
  2. 如何让对方产生下一次与你沟通的欲望?(什么场景会再来找你?提供什么潜在价值,哪怕是误解)

对于第一点来说,顺着当前上下文的痛点和他脑中的思想钢印就行。第二点来说,起码你要值得对方的下一次的时间占用。所以说:

“如果他们没误解你,那可能是你还不够有趣。”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成为被误解的对象,至少说明你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打了一场漂亮的“入侵战”。而且,谁说误解不是一种特殊的“宣传手段”呢?

正如我朋友最后所说:

你看,很多电视剧里的男女主角,往往都是从误解和相互讨厌开始的,对吧?这些误解,反而成为了故事的开端,最终发展出一段坚贞不渝的爱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误解作为起点,并不是一件令人厌恶的事情。实际上,我们应该善加利用误解。误解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很多人会把误解理解为对好事的误判,但其实误解并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偏差的大小。

就像射击一样,你不可能第一枪就正中靶心,而是通过不断的校准,从八环、九环,最终打到十环。误解其实就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可以把误解理解为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它是一种动态的过程,而非一个静态的结果。

因此,误解不仅仅是一种障碍,反而是通向理解的桥梁。我们在传播理念时,不妨多留意误解中的“机会”,在不断的校准和沟通中,将误解转化为理解,最终达到精准传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