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逐步维护上海敏捷社区的群,用个人的账号在群中推进一些规则。有小伙伴建议我用官方的小助手账号推进,说这样相对正式一些。她的问题让我再次的思考了我的方式,我是什么意图呢?
在敏捷环境下,我很喜欢一句话是:
责任是清晰的
边界是模糊的
什么是责任是清晰的,责任清晰是协作的相关方知道骂谁,你的领导明确可以骂谁。被骂就如同上一篇文章《能听到骂声》所说的一样,我们是否可以面对这些负面声音,是否迎接这些负面信息。
敏捷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面对复杂混乱状态下的艺术,它渴望变化,追求变化。这点上边界模糊就是重要的倾向。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按部就班,责任是清晰的,边界也是清晰的。没人愿意多做一点,拒绝所谓的犯傻。写到这里突然让我想起一位将要搬家到国外的宜家朋友说过,感谢公司能允许他做自己。创造力的源泉可能源自“做自己”吧。
集体意志和个体创造可能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它应该是有一种结构,在原则的导向下,如何允许个体的创造与行动。这其实就是敏捷协作状态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但不管怎么说,以集体的名义体现个体的意志,或集体的错误让个体背锅都可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所以我们要允许错误的发生,要愿意承认我犯了错误,愿意站在台前,也要愿意交出权力。
回到最初的问题:你能代表谁?谁能骂你?答案其实很简单——你只能代表你自己,而那些真正在意结果的人才会骂你。当我们选择用个人身份而非官方账号去推进变革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选择承担真实的责任。这种痛感提醒我们保持清醒,保持对结果的敏感。
真正的敏捷协作需要的是有勇气的个体,他们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愿意在不确定中探索,愿意在被质疑时坚持。当边界模糊时,正是个体品格和判断力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完美的制度,我们需要的是愿意在制度不完美时主动承担的人。这或许就是敏捷精神的核心——在复杂性中保持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