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参与 新闻实验室 的线上分享活动,话题是哈以冲突,请的嘉宾是哈以问题持续关注的学者。我原本带着到底什么是正确的期望参与这次活动的,期望从分享嘉宾还有方可成老师从一个更高的高度给出更多的观点和倾向。
但参与活动的之后,没有获得所谓正确的观点。让我深深触动的是嘉宾和方老师,言语中潜移默化地推荐我们从更多的角度获得信息,从更多的角度进行思考。
这让我想起若干年前某次敏捷大会的前期准备过程,我与组织者沟通。我提议为什么不把说敏捷坏话的人组织一下,给出一个小会场,让他们讲一讲他们的观点呢?
后来……我提议的这件事逐渐地没人谈起了……
当一件事没有骂声,好像如同《房间里的大象》所说的一样所有的人进行一场共谋。所以,我特别珍惜负面的声音。比如我录视频,别人给我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我特感激。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为什么我劝你不要练习正念冥想》,视频下面不同人的评论就很有趣。我很长时间都在尝试探索自己的认知茧房边界,我觉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
你是否能听得到骂声
说你方向有问题,说你需要调整,说你现在做的事情不太对。
诚然,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承受负面的声音的。
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勇气是指能够放下自尊心,承认自己可能是错的;智慧是指能够分辨哪些批评是有建设性的,哪些只是情绪发泄。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主动寻找这些声音。不要等着别人来批评你,而要主动问: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当我们能够听到骂声,并且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时,我们才真正开始了成长。这或许是破除认知茧房最直接的方式。
毕竟,德尔菲神庙上那句"认识你自己",或许正需要借助别人的眼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