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关注”这个按钮越来越没有了作用,内容是基于你的阅读习惯推送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是基于内容而不是作者进行展示,它强化了内容,强化了阅读者,同时弱化了作者本身。更多的作者是基于我要打造爆款的心态去,而制造出更多吸引流量的时尚单品。
在 “内容爆炸,关系稀薄” 这篇通讯中,我非常共鸣其所说的:
内容给我们即时的多巴胺反馈,关系则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满足感与意义感。在“发现”机制极为强大、但“关注”关系被大大削弱的平台上,我们越陷越深,却也感到越来越浮在表面。我们眼前的世界好像很大,但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却又如此之小。
在这样的趋势之下,就如同《屏幕上的受害者》提及的“弱图像”(Poor image):简化、抽象、开放和便于传播的特性,能够迅速跨越文化界限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
所以,这就是我第一个不选择微信公众号的原因:
保留「创作指纹」
在内容通胀与意义贬值的趋势之下,我更希望“表达”而不是“表演”。哪怕没有人在看,就如同 Andy 在《Why Blog If Nobody Reads It?》(如果没有人读它,为什么写博客?)中的一个观点,他那摄影来比做写作博客,我深表共鸣。我按下每一次快门,不是为了所有人能看到我的作品,而是每一次的快门改变我看待世界的角度。
我渴望我多年后再次打开我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感觉在手心如同一个闪耀的石头,随着阳光的角度变化出我之前不曾留意的光芒。
唉……写到这里还有一点点感动呢。如同我看到多年前我写的东西,精巧,真实,富有生命力。哪怕接受没有人看到它,但也说不定会有有缘人,哈哈。
昨天我退出了一个花一些精力维护的群,瞬间感觉轻松很多。第二个不选择微信公众号的原因就是:
珍惜「注意力」
我每天都有很多固定内容要读、有项目要推进、有运动要做。在无数内容的推送之下,我非常容易沉沦在这内容的海洋之中,好像自己看到了很多很多。这些可能只是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所说的“弱图像”。我害怕长期沉浸于弱图像,使我逐渐对情感产生麻木,习惯以简化和符号化的方式理解复杂事件,从而削弱对现实深层次、多维度问题的敏感度和批判性反思。
在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我们的阅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从主动"关注"到被动"推送",看似提供了更多选择,实则模糊了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真实连接。
选择博客而非公众号,是对"快餐文化"的一种克制。就像摄影不只是为了展示,写作也不仅仅是为了被看见。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自我对话,一次思维的沉淀。这些文字就像是散落在时光中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流逝闪烁出不同的光芒。
在注意力极度稀缺的今天,我选择远离"弱图像"的轰炸,守护内心的那片宁静。也许阅读的人不多,但我相信,真正的共鸣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懂你的人。
正如一位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何写作》(Why I Write)所说: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思维发条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