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和一个博士聊到冥想为什么会有效,他说:
大脑其实就是一堆化学电信号的组成,我们想要提高信号传输的效率,有两个方式。一种方式是加大信号的强度,另一种方式是减小噪声。冥想的过程就是把信号都关了,只剩下噪声。当你感受到噪声之后,你就能容易分辨信号的传输。
我非常共鸣他的比喻,我再尝试解释一下:想象你在嘈杂的咖啡馆里听朋友讲话。背景有很多噪音(其他人说话、咖啡机声音等),而你想听清的是朋友的声音(信号)。起初,所有声音混在一起很难分辨。
冥想就像是这样一个过程:
安静下来观察 - 你先停止主动交谈,安静地聆听整个环境
识别噪声 - 渐渐地,你开始区分出哪些是背景噪音(杂念、情绪波动)
客体化 - 一旦你能识别"这是咖啡机的声音",这些噪声就变成了你能觉察的客体而非干扰
提高信噪比 - 当你能清晰辨识噪声时,反而能更好地听到真正想听的声音(信号)
但有趣的是,这个哥们从来不练。但我把这些东西融入我日常的生活之中。我发现头脑已经限制自己理解这些事物。之前还想着为了某种神奇体验,练习时间长了,练习只是为了练习。当我不去尝试理解一件事物的时候,就会感受到更立体的内容。
这种对噪音的觉察开始改变我的决策方式。我发现,当我面对重要选择时,大量的"应该"和"不应该"会涌入脑海 - 这些往往是他人的期望、社会规范或过去经验的投射。它们不是真正的信号,而是干扰。
其实不去做很多事情也是剔除噪音的过程,我就能不干的都不干,反正死不了人。我也很好奇,如果只感受噪音,只沉浸在噪音之中,会发生什么。哈哈。
不管怎么说,先感受头脑中的噪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