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人从内部积极主动起来,居然得靠外部力量?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荒谬,但这却是我工作中真实的场景。作为一名敏捷教练和咨询顾问,我常常费尽心力让客户团队的成员主动一点。知识工作者的世界里,积极主动和消极等待的影响简直是两个次元,前者带来的是飞跃,后者则是深坑。
我尝试过各种手段:内驱力的培养、性格测评、引导式交流、期望管理……什么高端工具都用上了,结果发现,要让人真的动起来,难比登天。
最近的一次交流倒是让我茅塞顿开。我的朋友是个摄影公司和印刷工厂的老板,平时帮我拍点照片、装订几本相册。你以为他是那种大老板挥斥方遒、团队分工明晰、指挥千军的架势?恰恰相反,他既不建群,也不扔锅,甚至连老板架子都没有。他做事的方式:虽然需要很多工种协作,但我感受不到明显的分工痕迹,只有流畅的执行和结果。
这让我重新思考了两个问题:
在组织环境中,流程和分工真的必须泾渭分明吗?
作为个体,我们对某些事的“本能拒绝”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
比如,很多人理直气壮地宣称“我不会做饭”“我不擅长收拾屋子”“我是个内向的人”。这些标签看似是自我认知,实际上却是让自己躺平的借口。组织中也是如此,如果每个岗位都用条条框框把人绑死,那考核、流程再精细,也不过是生产线上的螺丝钉。
真正的积极主动,不是让人死守岗位,而是站在结果导向的角度多做一点。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主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了一些实用方法,不妨试试:
主动联系一位需要帮助的同事或朋友。
主动学习一项新技能或知识。
主动完成一个拖延已久的任务。
主动提出一个建设性建议,而不是单纯吐槽。
另外,我还想加一条: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思维发条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