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直到读到一本书——《最接近生活的事物》。有趣的是,这本书以小说的方式探讨人生(也可能只是讨论什么是一个好故事),这让我这个小说读得不多的人,对这种文学形式多了一份敬意。从我的角度来看,书中提出了四个重要的建议:
向死而生
“人生的故事非常奇特,它没有形状(或者更准确地讲,它只有当下)直到终结出现;到那时,整个轨迹突然清晰可见。”
曾经,我和一个朋友探讨过如何快速提升心灵的成长,我们的共识是——多活几遍。如果人生能有无数次重来的机会,我们就能在不同的存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纠结。而小说,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它让我们进入另一个视角,沉浸其中,却无需承担现实的后果。
现实中,我们往往回避谈论死亡,但在小说里,角色的生死起落可以经历无数次。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能借由故事直面终点,从而更清醒地活在当下。
观察细节
“……富余(surplus)是精致的失望,失望还在于他们无法真正结束。一个真实的故事不会结束,但它会令人失望,因为它的开始与结束不是由它自身的逻辑决定的,而是由故事讲述者强制的形式决定的……”
在我过去的一篇文章《感受生命的光谱》中,提到:如果你在第一口咖啡时就急着给它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你可能会错过它真正的奇妙风味。生活亦是如此——它丰富多汁,但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去留意那些细节。
细节并非必须是惊天动地的场景,它们可能隐藏在最日常的时刻里。比如电影《完美的日子》(Perfect Days)中的主人公,他的生活重复单调,却因对细节的敏感,让每一天都变得独特而丰盈。
拥抱幽默
“批评是充满热情的创造物(仿佛头一回看到);批评是谦逊的品德,是思维让‘理解力’的暂时搁置(他感到困惑了)……”
作者提到,只有再次创造,故事才能更加完整。尽管他讨论的是批评,但幽默何尝不是一种创造?通过比喻、多重视角和细节放大,幽默让我们以更灵活、更富创造力的方式面对世界。
如果无法以幽默的眼光看待生活,又如何能培养出比喻的洞察、多重视角的理解,以及细节放大的能力呢?
自我流放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思维发条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