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的发展长河中,有一种奇妙的循环:事物从不存在,到出现,再到消失——却并非真正消失,而是因内化而无形。这种"从无到无"的过程,可能是进化与复杂度提升的一个过程。
回望过去,我父亲那个年代的"电算站",从铺设防静电地板到编写发工资软件,承载着初代IT人的全部职责。那时的计算机部门是特殊的、专业的,甚至有些神秘的。而如今,我之前所在的IT部门已从"计统处计算站"、“信息中心”变成了"数字科技公司",名称的变迁背后是对于信息技术的不同理解。
当下许多信息化部门正经历着一种"消解"——不是因为不重要,恰恰相反,是因为数字化已融入企业血液,成为组织的新常态。就像平安科技经历的从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的过程,技术部门的存在形式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字思维已经成为像电力一样的“基础设施”。
这让我想到能力发展的四个阶段:无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无能力、有意识有能力、无意识有能力。一开始不知道有这个词,然后知道这个词但不会使用,进而会了可以去和别人讲,最后这个词消散,然后开始一个新词汇。有意识的过程,恰恰是给一些事物形成名词的过程。
刘瑜在《观念的水位》中所说,普通人可能不懂"民主",但懂得"商量";不谈"人权",却坚持要个"说法"。概念的内化不需要华丽辞藻,真正的理解往往以最朴素的方式表达。
从企业的信息化部门,到HR转型为"Culture Leader",再到个人能力的养成——我们是否正在经历着一种相似的内化?当某种理念或技能不再需要刻意强调,而是自然地融入日常,是否意味着它已达到一种更高境界?这让我想起2015年写的一篇文章《你才敏捷呢,你们全家都敏捷》,当一切失去,我们是否愿意回到更基本的概念与状态呢?
那么,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有哪些技能或观念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内化过程?当它们最终"消失"时,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