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专业教练让我学会聆听,但我承认没有目的性地好奇聆听是来自于临终志愿活动。其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来自一对上海的老两口。
张阿姨,是我志愿服务经历之中唯一一个身体状态恢复并回家修养的人。每次我们服务的时候,张阿姨的病床前,总能看到她的老伴。阿姨之前是一位老师,非常的儒雅,话也不多。但是他的老伴,健谈的能量让我们这些志愿者都有点招架不住。我们戏称这种状态为“饱和输出”。
叔叔的这种饱和输出中,有对营养的安排,有对精神状态的调整思路,有对阿姨年轻时候的追忆,有对烹饪食材的拿捏,有对病房窗台的布局思路,有对上海小吃的点评,有对身体指标思考,有对下一分钟病床角度的计划。细腻中带有追求,温柔中蕴含坚定。
我相信叔叔、阿姨也都知道安宁病房意味着什么。但每次感受叔叔的状态,有一种改变现实的能量感。我每次在他面前,就如同一个小学生在聆听语文老师,感受桃花源记的现场感。也如同魔术表演现场惊叹喝彩的观众。
作为一个北方长大的男生,我突然感觉难道这不是一种“大男子主义”吗?在传统观念里,“大男子主义”往往与刚愎自用、漠视伴侣需求画上等号。但叔叔用细腻的关怀与付出,重新诠释了“大男子主义”这个词,在柴米油盐中书写着别样的浪漫与担当。
太浪漫了!我聆听叔叔的教诲的时候,我不停反思自己是否呵护与尊重,是否主动与分担,是否用行动给予支持,是否细致入微,事事周全,将体贴与温柔发挥到极致。这才是“大男子主义”。
真正的男子气概,可能恰恰藏在那些不被刻意张扬的日常里。一个细腻且充满感性陪伴中……
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