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条

思维发条

Share this post

思维发条
思维发条
思维外包的下一步
Copy link
Facebook
Email
Notes
More

思维外包的下一步

利用AI帮助我们思考得更不像机器

Wang Yu's avatar
Wang Yu
Apr 19, 2025
∙ Paid

Share this post

思维发条
思维发条
思维外包的下一步
Copy link
Facebook
Email
Notes
More
Share

我在使用LLM(大语言模型)的时候会时不时的思考我使用这东西的动机,有时候我把它当工具,给一堆东西,让它整理;或给出一个问题期待一个所谓的答案。但有的时候让它告知我的局限以及一些表达习惯方式。

我认为前面一种方式是效率驱动的使用方式,后一种方式是可能性驱动的方式。这让我想起最近读完关于现代化思考 艾恺的《持续焦虑》以及马上要读的来自查尔斯·泰勒的《现代性的隐忧》。

现代化有一种趋势,即将一切转化为可计算、可优化的对象。在这种工具理性主导的世界观中,思维本身也被视为一种可外包的资源,一种可以被更高效系统替代的功能。这正是我们使用LLM时常见的心态——将思考视为负担,将答案视为目标。

可能性驱动的例子就是前几天读到Hilary Gridley 的 博客 《How to become a supermanager with AI》。她认可我们将迎来更多超级个体贡献者(Super IC),她有几个有趣思路:

  • 训练出一个给大家提供邮件反馈的智能体,这样员工获得反馈与提高的机会就会更频密。

  • 训练出一个提高大家辩论能力的智能体,这样就可以提高大家的辩论能力(逻辑推理技能)。

  • 用大语言模型,初步形成会议纪要。然后让产品经理审核、修改、补充。因为这样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训练,和重点强调的过程。

这种思路把LLM变成一个思维训练工具,提高的是人的能力,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像前两天我写的《我这样使用AI工具》中认知边界探索,也是这样思路的一种具体手段。这让我突然想到,如果说为了效率提高使用AI工具的话,就如同思维的外包过程。类似,游戏或一些社交媒体,有可能短时间释放多巴胺,但长期有很多副作用。

思维外包的下一步,或许不应该是寻找更高效的外包方式,而是重新思考我们与技术的关系。就像我们不能将身体健康完全外包给医疗系统一样,思维健康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外部工具。LLM和其他AI技术最有价值的地方不在于替代思考,而在于扩展思考的边界,创造新的思维可能性。如果说效率驱动的使用方式是"思维外包",那么可能性驱动的使用方式则是"思维协作"——一种人机共生的思考模式。当我们思考思维外包的未来时,真正的突破或许不在于如何让AI思考得更像人,而在于如何利用AI帮助我们思考得更不像机器——更有创造力,更有人文关怀,更能理解复杂性和矛盾性。毕竟,人类的价值不在于执行算法的能力,而在于超越算法的能力。

最后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Keep reading with a 7-day free trial

Subscribe to 思维发条 to keep reading this post and get 7 days of free access to the full post archives.

Already a paid subscriber? Sign in
© 2025 Wang Yu
Privacy ∙ Terms ∙ Collection notice
Start writingGet the app
Substack is the home for great culture

Share

Copy link
Facebook
Email
No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