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里的大象
面对合谋的沉默
我们这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坏人的可憎言行,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 ----马丁·路德·金 《伯明翰狱中书信》1963年4月16日
这次笔记是来自Eviatar Zerubavel的《房间里的大象》。确实对于大家的沉默太想做点什么了,对于本书的期望很高,但感觉有趣的思路不多。对于一些概念一方面记忆一下,另一方面也说说自己的一些思考。
书中一开始给出,三不猴(🙈🙉🙊)和皇帝的新衣都是一种源自恐惧与尴尬的合谋性沉默。但让我再次思考的其实是只有那个孩子说出了皇帝没有穿衣服的事实,原著(14世纪西班牙)中不是孩子说出这个事情而是一个勇敢的人说出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也只有傻子会干这种事情。在这共谋的沉默背后,是文化中你应该关注内容的惯性。禁忌、不重要、礼貌都会引起这样的沉默。
而且,也有一些其他的声音会掩盖这沉默,比如顾左右而言他或拐弯抹角。沉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难打破。这种“有的事情还是不说更好”,很可能是“别添乱子”。沉默也会与恐惧互相强化
对于打破或不打破沉默,这是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权衡。
看到这里你估计还没什么思路吧,书就这样的,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来吧,我来用上面内容尝试总结一下可能的思路:
1. 明确利益倾向:
短期与长期利益权衡(与团队投票明确大家的倾向,Leader也明确考虑的方向)
2. 收集潜在内容:
禁忌、不礼貌、不重要、无用杂音、恐惧等内容匿名的方式收集一下,注意要让团队有安全感的方式。
3. 寻找傻子点炮:
新人或大家有预期混乱的人都是合适的人选。(这些人没什么负担,也更安全一些)
其实
我觉得一个组织需要明确定义自己是愿意打破沉默,还是默许沉默的。如果组织愿意打破沉默,让那些最沉默的(最懂事的)人合适离开可能是一个思路。但如果一个组织不愿意打破沉默,那就让那些最愿意冒尖的离开就好。
你问我怎么识别这样的人?那就匿名让大家互评三不猴(🙈🙉🙊)的分数就好,你觉得某位同学三不得分如何?汇总一下,这就是参考。当然你只要愿意发出这样的调查问卷,员工也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老话说得好: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你期望什么样子的组织?好管?还是有更多可能性?